近日,家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街道马庄社区的滕小明(化名)激动地告诉记者:“听说省残联开展残疾人之家公益性岗位的招聘信息后,我很激动,立马报了名。”滕小明表示,“未来,我会做好本职工作,为更多残疾人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
过去一年是淮安市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最多、普惠特惠政策覆盖最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最快、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的一年。淮安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残疾人之家”打造残疾人温馨港湾
“有了无障碍浴缸以后,洗澡方便多了,再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了。”今年54岁的残疾人刘成军紧紧握住清江浦区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身体残疾的刘成军家里是老式浴缸,每次洗澡都需要家人的帮助,费时费力,十分不便。今年,清江浦区残联合理布局,在该区东、南、北、中部的残疾人之家内安装了残疾人无障碍浴缸,有利于残疾人之家与居家照护服务项目相结合。“无障碍洗浴设施从设计、布局到建设均从肢残人士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处处体现着安全、便捷、实用的原则。”清江浦区残联教就科负责人史鑫说。
在今年的民生实事中,清江浦区承担20个残疾人服务机构的优化提升工作和新增120名重度残疾人托养的任务。为高质量完成任务,清江浦区残联出台了《清江浦区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方案》,对20个残疾人服务机构实行了“点对点”精准打造,持续巩固、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此外,清江浦区残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持续为1300名低收入残疾人提供4次/人/月的居家照料服务,保证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对无自理能力托养对象年人均补贴总额达到31000元,为全市最高。
“辅助性就业”让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家住淮阴区王家营街道,今年30多岁的残疾人王苏玉(化名)听力一级残疾,由于这个原因,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该区残联的帮助下,日前进入了一家服装企业上班。“现在每个月能赚1000多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王苏玉说。今年以来,淮阴区王家营街道为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引进达方电子、杰淮服饰、太平洋电子等企业入驻“残疾人之家”。目前在“残疾人之家”参加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月收入普遍稳定在800元以上。不仅为残疾人增加了收入,更让残疾人有了生活的尊严。
据介绍,“残疾人之家”是残疾人“30分钟”的服务圈,能帮助无法进企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在“残疾人之家”运行之初,仅靠残联到处奔走寻找就业项目,显得“势单力薄”,引进的辅助性就业项目不能满足“残疾人之家”需求。为了让每位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都能圆就业梦,都能实现为家庭增收,实现自身价值,淮安市积极将党建助残模式在全市“残疾人之家”推广,让“残疾人之家”成为镇(街道)、各部门的助残基地。
精准服务“照亮”残疾人康复梦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更是残疾人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基石。近年来,淮安市着力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水平,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取得良好成效。
“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家住市区的陈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听力障碍的6岁女儿欣欣,在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康复训练后,短短1年时间就能够唱歌给她听。欣欣的康复是淮安市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安市积极抓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政策落实,做到“应补尽补,应救尽救”,出台《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通知》,简化了救助申请程序,提升了部分残疾类别的救助标准,其中,肢体(脑瘫)从1.8万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万元每人每年,孤独症从1.72万元每人每年提高到1.8万元每人每年。
“四年前,我的半边身偏瘫,什么事都不能做,上卫生间都要老头拽,洗澡都要媳妇洗,后来到这里来接受锻炼,接受专业康复师指导,现在也能买买菜弄弄饭了。”市民王老太讲述着自己康复历程。为了给残障人士提供最为便利的康复服务,淮安市在8个县区设立社区康复示范点,每个服务中心都设置残疾人康复大厅,配备多功能训练器材,并有专业康复治疗师负责日常康复指导,让残疾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便利的康复服务。在做好基础康复项目的同时,为确保残疾人康复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淮安市将线上监管与线下服务结合起来,建成了“互联网+精准康复”平台,实现对全市30余家康复机构的指导和监管。该平台有五个工作模块,分别是0-14岁残疾儿童康复、精神病免费服药、白内障复明、辅具发放和采购、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全面涵盖了淮安市现行的所有康复项目。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陆耀琴 孙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