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涟水县坚持目标化引领,工程化推进,项目化实施,品牌化打造,制度化考核,着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力作生产、文物保护利用、文旅市场执法监管、景区景点建设、文旅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奋力书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聚焦现实题材,强化文艺作品创作,创作一批反映涟水革命事件、人物精神的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和摄影等作品,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创作“云上观”“云上听”“云上唱”“云上舞”“云上训”等文艺作品,适时在网上推送。加强群文作品的创作生产,争取获得更多的“五星工程奖”“牡丹奖”“芦花奖”。在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同步建设建筑面积和活动场地不少于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农民集中居住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涟水样板。放大“村官三部曲”示范引领效应,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加速推进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开发“馆员姐姐”“线上绘本馆”“抖音图书馆”等书香涟水阅读推广产品,增加进馆人流量,以“移动图书馆”为抓手,继续推进图书下乡和图书通借通还,扩大图书流转范围和流转量。认真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城下乡活动,确保全年送戏下乡120场,开展各种公益文化活动3400场。
二是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提升五岛湖旅游区、今世缘旅游景区国家4A级景区辐射带动功能,充分整合涟水空铁水公交通优势和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统筹推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围绕235、327省道统筹发展城乡旅游,引导233国道沿线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田园旅游。启动中华缘文化中心建设和今世缘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开展今世缘省级旅游度假区和苏北小延安军旅小镇国家4A级景区创建。聚焦多元融合,建设芦笋园、南集农业园、百果缘、百药园等农旅结合园。打造扁担村、条河村、夏楼村、朱桥村等8个特色田园乡村和16个精品乡村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涟水康养中心,打造2个特色餐饮街区,提升6个特色街区旅游化功能。进一步通景公路、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连接线,加大旅游专线公交、旅游客运班车、旅游观光巴士投放力度,努力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建立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等信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和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并全面提供线上咨询、导览、导游、导航等智能化旅游服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不少于30座,实现旅游厕所全域覆盖。加快培育、引进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和特色精品酒店。规范管理特色民宿、共享住宿、帐篷酒店等非标准化住宿业态。加大涟水鸡糕、涟水捆蹄、豆腐千张、芦笋等特色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把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巩固“中国曲艺之乡”创建成果,开展曲艺“周周见、村村行”活动,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实施曲艺名品名作创作计划,认真落实《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涟水嵇安墓考古项目技术方案》《涟水嵇安墓安防工程技术方案》,深入推进嵇安墓的技术保护和安全防范,争取前小街遗址异地保护、利用展示方案获省厅批准,完成张大卓纪念亭、石湖知青点旧址、临河巷码头、涟水中学图书室旧址、黄河故道水箭等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两线”划定,争取月塔本体性维护修缮国家立项和周边环境整治、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省级立项,全力推动馆藏文物防范和数字化保护国家立项。
四是加强文旅市场环境净化。充分利用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等有效手段,继续深入开展“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市场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暨安全生产工作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开展“绿色网吧”评选和星级旅行社评定,突出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文旅市场净化,开展节假日文旅市场、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执法监管和安全播出大检查,完善源头治理、风险防控、责任落实等体制机制,不断规范全县文旅市场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