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一首名为《劳动最光荣》的儿歌是几代孩童的童年记忆,也是引导他们会劳动、爱劳动的最初记忆。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融媒体记者带你走进几代人的童年劳动记忆,感受每一代人不同的劳动体验,让劳动成为童年生活最美好的记忆。
“60后”方凤珍: 劳动中体现对父母的爱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太幸福了,也没有吃过什么苦,我们这一辈小时候干过的活他们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提起自己童年参加过的劳动,清江街道洪门社区居民方凤珍在回忆中打开了话匣子。
方凤珍出生于1960年。她回忆说,自己小时候人们普遍都不富裕,身边的小伙伴们每个人都要参加很多劳动,而自己家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带五个孩子,生活更是艰难。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方凤珍仍然很早就和家人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十来岁的时候,冬天在河边洗衣服、刷鞋,手都被冻麻了,用嘴哈气热一下继续洗。”方凤珍说,不像现在的孩子放学后还有大把的时间用于上兴趣班或是娱乐等等,自己小时候一有时间和机会就要想着帮家里“苦”点生活费,为自己“苦”点书本费。“苦钱”的方法有很多种,只要肯干,总能找到一些活。例如那个时候铺路要用碎石子,但却缺少碎石设备,把大石块敲成小石子全都要靠人工,想要做活的人就从管事的人那里领个十斤八斤的石块,回去敲碎了再送回来,多少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因为干这个活门槛很低,很多孩子也参与其中,方凤珍小时候就做过。还有剥蒜头,收入微薄但却简单易做,也是孩子们常干的活。母亲有时候编草席挣钱,方凤珍就给她打下手。除了做赚钱的活外,日常的家务活方凤珍也常常帮着家里人分担。“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完全是自愿的,从来不怕苦怕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小就知道心疼父母,看到大人在劳动,自己也不好意思去玩。”她说。
方凤珍说,母亲其实也很心疼子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也不愿意孩子们很小就那么辛苦地劳动。到了自己当母亲以后,生活条件就好多了,女儿又是独生子女,所以方凤珍让她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尽量让她少干活,以至于女儿直到三十多岁才学会炒菜。至于自己11岁的小外孙,就没有正经参加过几次劳动。她有时候把自己小时候干活的经历说给小外孙听,外孙听得似懂非懂。对于学校里要加强劳动课的事,方凤珍说举双手赞成,认为这是为孩子们的长远着想,“至少能让他们掌握以后生活所需的必要技能”。
“70后”李海艳: 劳动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1976年出生的李海艳现在是一名会计,提起自己的童年劳动经历,她是满满的幸福感。“我和孩子们说起我以前那些事,他们都理解不了,但没有那些经历,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李海艳说。
李海艳现在住在茂华小区,她小时候的家就住在这里,只不过那时候附近还是一片农田。“小时候上的洪福小学,那时候,学校里有专门劳动课。”李海艳回忆说,带着小桶和抹布,教室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每学期还有一次全校的大扫除。劳动课上,老师教他们用稻草编成小笼子,带着他们去抓蛐蛐,教他们用绳子和纸做成“电话”,用卡片剪成“小青蛙”,还进行比赛,看谁的“小青蛙”跳得远。学校操场刚刚建成的时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挖巴根草的任务,操场的草皮都是学生自己种的。“现在,很多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都是家长帮着做,虽然可能做得更好,但却让孩子也少了很多乐趣。”李海艳感叹道。
李海艳说,小时候,下午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晚饭,烧稀饭、摊煎饼,饭做好了,拿个篮子到地里挑猪菜,喂完了猪,父母也忙完回来吃饭了。“我记得父亲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问我当天的作业多不多,要是作业少的话,刷锅碗的活我也包了。”
从四年级开始,周末和假期,李海艳还要帮着家里去卖菜。李海艳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工作比较忙,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到了四年级,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帮家里做点什么。“上午去地里把菜摘回来,然后把菜整理好,扎成捆,下午骑个自行车和附近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去菜场。”李海艳说,她卖菜有两个地点,一个是八二医院旁的小巷子,一个是西园饭店门口,那时候路上还是泥土路,每一次自行车上都要背上很多菜,光骑到卖菜的地方就要半个多小时。“第一次去卖菜,不认秤,我称好后,都是请买菜的自己看的秤。回家后,父母才想起了忘记教我了。”李海艳笑着说。很多买菜的看他们这么小出来卖菜,都会优先买他们的菜,所以大多数时候,到了下午四五点,菜就能都卖光。当然也有生意不好的时候,“当背着没卖掉的菜回家时,就会很灰心。”后来,一直到上初中、高中,李海艳仍在帮着家里卖菜,从来没有中断过。
“现在的孩子们肯定不会再有这种经历了,到了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已经很好了。但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是会尽量让他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李海艳说,她觉得,家长还是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锻炼中得到成长。
“80后”桂东岳: 劳动中释放学业压力
1987年出生的桂东岳成长在一个城市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在他的印象中,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十分宠爱,尽管家中条件算不上太好,但一定会有求必应,也从来不会被要求做家务活。所以,桂东岳对于童年时劳动的记忆大多是在校园里。
小学二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操场拔草,让桂东岳第一次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桂东岳回忆,当时学校每周都有两到三次的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做运动、玩游戏、看书,自由分配时间。有一次活动课,老师突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带到操场上拔草。“那时候学校的操场是泥土地,夏季隔一段时间不清理,遍地的小草就能长到小腿那么高。”看着满操场待拔的杂草,桂东岳跃跃欲试,撸起袖子就一脚迈进茂盛的草丛里。“大家一边拔草一边聊天,不知怎的突然有人唱起了儿歌,然后一个跟着一个,变成了齐声唱,我也跟在后面大声地唱,越唱越起劲。”等草拔完了,站起身来,桂东岳才发现腿脚麻了,手掌红了,衣服上也满是尘土。“但是我一点儿不觉得辛苦,大家一起唱着歌就将原本杂草丛生的操场整理得干净整洁,还挺有成就感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怀念那时候的时光!”
到了初中,每月一次的班级大扫除成了桂东岳最期待的活动。“初中的课业相比于小学要繁重些,大扫除这件事情在我心里其实就是一次难得的放松身心的机会。”桂东岳说,那时班级里女生负责扫地、擦桌子和板凳,男生则是负责一些体力活,比如拖地、爬高擦窗户,大家分工明确,而自己做得最多的便是拖地。“拖地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劳动,拖过的地方与没拖过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越干越有劲。有时自己事情做完了,还会去帮助班里的女同学做一些。”老师也常夸赞桂东岳是劳动小能手,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后来,桂东岳在家中也会主动替父母承担一些家务,拖地、扫地、修理家电,他都抢着干,父母也乐呵呵地夸他长大了,懂事了。每到这时,桂东岳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一直以来,劳动在我心里都是一件可以放松身心,获得满足感和正能量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父亲的桂东岳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劳动,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90后”周航: 劳动中留下幸福回忆
“第二天要做值日生,头一天晚上我就会早早睡觉,怕起床迟了耽误打扫卫生。”今年28岁的周航回忆起童年的劳动,立即想到了她小学时做班级值日生的经历。她说,现在回想起那时的劳动场景,一切都是幸福的回忆。
周航曾就读于繁荣小学,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排排花坛,花坛表面贴着的瓷砖便是她需要保洁的区域。每到值日的那天,她都会从家中带一块干净的抹布去学校。伴随着同学们晨读时朗朗的读书声,她认真地将校园公共区域打扫干净。看着瓷砖上的污渍一点点消失,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周航说,小时候,家长不会特别交代她去做一些家务活,但她会陪在妈妈旁边看着她完成扫地、晾衣服、洗碗等家务活,有时也会主动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学校,她会和同学一同打扫卫生,擦桌子、排板凳、擦窗户……虽然一场劳动下来有点累,但还是掩饰不住她发自内心的喜欢。
“童年里的劳动量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增加。从最初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发展到后来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家务,这样的成长过程回忆起来很有趣。”周航表示,小时候的劳动既锻炼了她的意志,又让她养成了勤劳的习惯,现在的她能够独立生活完全得益于小时候的劳动以及父母的用心培养。
“00后”赵嘉泽: 劳动中掌握实用技能
“我7岁左右就开始帮妈妈倒垃圾、叠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9岁开始便和妈妈学做菜了,童年时期除了学习,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妈妈做家务。”“00后”赵嘉泽说,她小时候在学习上没有太大的压力,一到寒暑假,她就跟着妈妈或者奶奶学做菜,并且主动做家务。
“小时候爸爸妈妈上班比较忙,我就会主动去阳台晾晒衣服,等晚上作业写好后,我便会把晾干的衣服收回来并叠好放进橱柜里,那时候爸爸经常夸我是家务小能手。”赵嘉泽说,除了这些,童年时期,家里的垃圾也都是由她负责倒的。
除了做家务,赵嘉泽还经常做饭烧菜。提到厨艺,赵嘉泽十分开心。“小时候我一放暑假,爸爸妈妈就会请奶奶到家里来陪伴我,那时候我便每天和奶奶一起出门买菜,并跟奶奶学做饭。”赵嘉泽说,她9岁的时候,学会的第一道菜便是西红柿炒鸡蛋了,后来在奶奶的指点下,她的厨艺在暑假里“突飞猛进”,先后学会了红烧肉、土豆炖鸡、芹菜炒肉丝等家常菜。
“童年的劳动是快乐的,通过童年的一些劳动,让我在住校期间感觉到非常轻松。”赵嘉泽说,童年时经常劳动,让她长大后独立生活时,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轻松应对。
融媒体记者 傅停停 王磊 高婷婷 张金宇 王夏禹
通讯员 孙笑雨 牛日芬
融媒体编辑 秦艳艳
责任编辑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