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让困难群众在精准、及时、暖心的救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放”权力。在淮阴区和洪泽区试点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镇(街道),其他县区将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道),审批时限由35个工作日缩短为25个工作日,进一步提高救助及时性。
“简”程序。在全省率先试点社会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该办事模式已在全市推行,通过提交“一证一书”(居民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申请救助;对救助申请审核公示期满后,无异议的不再进行民主评议。
“快”响应。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发挥村居干部和网格员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作用,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网络,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今年1-4月,通过主动发现机制累计帮助引导1457名困难群众申请救助。
“广”覆盖。依托“江苏政务服务”和“i淮安”APP应用平台,开发移动端低保在线申请程序,推进低保申请“掌上办”“指尖办”。急难临时救助覆盖包含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持续提高救助覆盖范围。
“暖”服务。指导县区开展“社会救助集中接待日”活动,对困难群众救助诉求采取“急难”速办、“普通”快办、“重大”会办的方式分类处理,密切干群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力度,持续开展慈善救助“家电包”活动,向4000户贫困家庭赠送实用小家电组合礼包。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李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