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超1024万亩、98亿斤,每年调出粮食50亿斤以上,是全国首个“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超4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700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实施分品种保障,在供给总量增加、结构优化、来源拓展、质量提升上发力,加强农产品储备和加工业发展调控,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成效显著。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有力。淮安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达716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02万亩。2021年末,全市生猪年存栏159万头、全年出栏243.7万头,饲养总量居全省第四;蔬菜面积保持在150万亩左右,年产量超440万吨、全省第五;家禽年出栏7000万羽以上、全省第四;水产品年产量30.2万吨、全省第五,其中小龙虾产量超11.35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8%。在三大主要湖泊全面禁捕的情况下,我市建成的1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田块,显现强劲生产供应能力,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长2.76%。
农业基础建设持续推进。我市持续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65个、49.5万亩,今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81个、59.1万亩。夯实现代种业发展,淮稻9号、淮稻11号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淮稻5号累计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2021年全市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及以种业引领三产融合形成的延伸产业总产值达79.84亿元。
农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大力实施绿土、绿水、绿色农产品“三绿工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不断强化农产品“从田头到筷头”的全程监管,农业产出更优质、更安全、更放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8%,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3%,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90%以上。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已有5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淮安区获批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力开展品牌农业建设,整体推出“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58个、有机产品认证30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现有128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出台《淮安市地方政府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强化对原粮储备的规范管理;建立市级冻猪肉常年储备和中心城区蔬菜应急保供储备,规模分别达800吨、1200吨。连续两年联合开展市级储备猪肉投放工作,分别投放216.2吨、119.9吨。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县区粮食购销企业加强与粮食合作社、粮食加工销售企业合作,2021年全市共收购粮食320.2万吨,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支持鼓励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多渠道货源,明远农批市场同山东等地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加菜品田头储备。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共创成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23个。全市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57家,江苏百斯特鲜食有限公司列入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应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开展市场监测预警,做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00余个农产品品种日常价格监测,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强化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出台《淮安市粮食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妥善处置市内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全市共设立粮食应急加工企业36家,米、面、油日应急加工能力达8000吨。建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76个,应急配送中心和储运企业8家。把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作为维护粮食安全、保障“菜篮子”供应和富民增收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覆盖全市各涉农乡镇的冷链物流网络。去年全市共建设了16个冷藏保鲜项目,总库容4325立方米。今年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各县(区)已摸排上报新改建冷藏保鲜项目65个,总库容超1.5万立方米。
应急保供范围逐步扩大。在满足全市需求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发挥粮食主产区和“菜篮子”基地作用,全力支持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今年3月24日至6月2日,全市71天共运送供应市外农产品53.8万吨,其中粮油13.7万吨、蔬菜5905吨、食用菌1.4万吨、肉蛋奶8.9万吨、水产品6817吨、饲料26.5万吨,活禽1366万只、生猪24.5万头、牛631头。
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刘明爱
融媒体编辑 曹盈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