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里运河畔阳光明媚,凉爽宜人。沿着轮埠路,一边散步一边欣赏风景,便走到了花街。花街,是大部分淮安人都熟知的老街,依旧保留着明清时的古色古香。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每一个历经风雨的老地名,都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花街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淮安历史、清江浦历史的一扇窗口。它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也烙印着时代的色彩。
百米老街百年记忆
花街,位于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西接旧清江浦东安澜门所在地——今东大街,南邻国师塔、慈云禅寺,北傍运河堤。明代为漕厂街一段,清代又称闸口大街,紧邻郎静山故居、周信芳故居和都天庙。花街因住在这里的人爱花、养花、擅长做绢花而得名。旧时,这里出产的绢花曾一度成为上京进献的贡品。
花街因运河而繁盛一时。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达官商贾在清江浦大闸口舍舟登陆,来往人员等候过闸,花街是必经之路,因此商业繁华、商贾云集。自明代至20世纪80年代,花街都是清江浦最重要的商业街。
驻足花街街头,仿佛可见当年的喧闹与繁盛。庙宇掩映、古树繁茂,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风不急不缓地吹着,悠闲的老人们围桌而坐、纳凉交流,孩子们嬉笑打闹着,让花街在宁静中平添了几分热闹。
文人墨客歌咏不辍
“虚窗暗透风如剪,深院絮飞雾似帘。”漫步花街,看着那青砖灰瓦,不禁想起了邱心如的长篇弹词《笔生花》,想起了两百多年前生活在花街上的这位奇女子。作家申海琴在她的散文《花街》中赞誉邱心如是花街的“形象大使”,是花街文化底蕴和气质风韵的代表。
曾经的花街是清江浦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茶食店、杂货店、车行、布店、中药店等一应俱全。杨溢在《淮安花街》一文中写道:“无论早晚,饮食摊点星罗棋布,花街的小吃早在乾隆年间品种就达百余种,虽历经百年沧桑,小吃品种仍斗艳争奇:文楼汤包、菜蒸包、油煎包、牛肉馄饨、肉丝面、黄桥烧饼、油端子、浦楼茶馓、麻花,薄脆、糯米甜藕……让你眼看不过来、嘴吃不过来”。
何永年的《花街记忆》中也提到了各色店铺,粉团店、许源和丝线店、王元记蜡烛店等,任一家都能勾起淮安人对花街过往、喧闹岁月的回忆与感怀。
作家有两个故乡,一个在地上,一个在纸上。花街是青年作家徐则臣的“文学故乡”,他在多部长篇小说里提及花街,在小说《耶路撒冷》中将花街作为故乡进行意象描写,人情之美饱满且丰富,成为作品写意乡土的又一特色。
如今依旧繁花似锦
如今的花街在依托原有街巷肌理改造后,引进了一些老字号和传统手工艺店铺。一批“文艺范”创业青年在这里开起了创意店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店铺参差,市井气息随性而又灵动,在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映衬下,尤显清江浦文化的多元和历史韵味的独特。
华灯初上,光影交错间重拾散落世间的烟火气,花街一如百年前般熙熙攘攘。在璞园喝一碗糖水,“翻阅”老淮安的故事,感悟古街的岁月静好;在清吧来一杯啤酒,听一曲爵士乐,体会老街古韵焕新而来的蓬勃生机……在花街,人们可以放慢脚步,享受这里独有的慢生活,在浓郁的烟火气里感受最真实的人情味。穿越数百年的历史,经历了物换星移、世事变迁,花街依旧繁花似锦。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徐天魁
通讯员 张景国 孙银凤
融媒体编辑 管艳
责任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