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丨充满诗情画意的刘鹗故居

小说《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与淮安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刘鹗故居位于淮安区勺湖东侧的西长街,是当年刘鹗生活和著书的处所。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他编著的《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先后在河南、山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1908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到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主人公老残就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书中第一回写道:“他(老残)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这与刘鹗的身世颇为相似:刘鹗原籍镇江丹徒,因家贫在镇江没有产业,曾祖克嶷、祖文寿先后成进士后,一直以官为业,全眷随任,因居官清廉,亦无力置产。后来刘鹗的曾祖母拿出了数十年积蓄的几千两银子在淮安高公桥西街买了廖姓人家的房子和一些田地,让一家人有了落脚之地,这里也就是刘鹗故居现址。

刘鹗故居原是明末漕运总督朱大典的宅子,是由140余间房屋组成的大宅院,分正宅、后宅、西宅、花园等。当年,刘鹗被流放新疆后,刘家迅速衰败,宅院有的被卖给别姓,有的逐渐倒塌,现存留11间房屋。1987年,政府拨款整修了这11间房屋。现存的房屋原梁柱屋架等木结构保持原样,房屋外墙和围墙由青砖砌建,内侧为白粉墙,围墙内侧配以青小瓦花窗,屋面墙头封头用小青瓦,是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传统屋脊。屋南侧配以木格花窗,室内为方砖或仿方砖地面。室外天井地面以片石拼砌,道路以小青砖或片石立铺。正厅前面辟有一荷花池,池周以湖石装点。整个院内配以刘鹗故居原有的竹、梅、松柏、石榴、芭蕉,以及月季、芍药、牡丹等四季花木。

由西长街步入刘鹗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区别于谈荔孙故居的气派、秦举人宅的小巧玲珑,这个小院富有诗情画意,最突出的就是院中那一汪被假山石围起的小池,在微风的拂动下泛起阵阵涟漪,倒映出蓝天白云、青瓦灰墙。水上几片落叶漂浮,水下小鱼穿梭嬉戏,惹人怜爱。一派美景,清新婉丽,妙趣横生。鲁迅曾评价《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有一处山景描写:“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刘鹗能描写出这么优美的景色,一定和他幼时生活在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宅院有关吧。在故居正堂有一处展台,展陈着故居原来的布局模型。原来的故居内东侧有一座小花园,种植着各类树木,陈设着假山、凉亭,园中池塘还停泊着两只船舫,令人神往。

刘鹗故居为研究刘鹗生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2003年3月,刘鹗故居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融媒体记者 黄煌

通讯员 徐爱明

融媒体编辑 宋菲



发表评论:

淮网,淮安网,淮水安澜,淮安新闻,淮安美食,淮安人才,淮安房产,淮安家居,淮安汽车,淮安教育,淮安旅游,淮安分类信息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

 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