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清江浦,祖籍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其父郎锦堂是清末幕僚,曾在漕运总督陈夔龙属下先后任“左营参将”“两镇总兵”,后为晚清运河工程督导,驻节清江浦。郎锦堂酷爱中国戏曲,喜爱收藏,藏有大量的书画等艺术品。他的这些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其子郎静山。
都天庙历史街区因都天庙得名,位于清江浦古城核心,内有都天庙、文慧庵、毗卢庵、周信芳故居等36处文物点,承载着历代清江浦人的感情和记忆,同时也是“文艺大咖”故居的集聚地。这些“文艺大咖”中,有京剧名家周信芳,而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名家就是中国风摄影大师、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郎静山。
在都天庙街前巷27-5号,记者找到了郎静山故居。该故居原为四合院结构,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现存房屋8间,坐东朝西,青砖小瓦,硬山顶,抬梁式,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故居门前原有石狮一对,还有空地一片,是郎静山父亲郎锦堂骑马、家眷坐轿转向之处。现在的故居门前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周边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正门对面即是都天庙37号民居,以前是完整的四合院,2009年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其北厢房紧邻文慧庵山门殿。由于都天庙街区正在实施改造,周边居民目前基本已搬出,不复往日的热闹,狭窄幽深的小巷鲜有人迹。
郎静山接触摄影并与之结缘,与其身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晚清时,摄影技艺传入中国。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江浦人龚恺在施家桥开设亦庐照相馆,并在北门内大井头摆摊设点,当时为市区最早的照相馆。后来城内又有了环球、良记、耀华、美泰等几家照相馆。郎静山的父亲郎锦堂结婚时,曾照了当时时髦的结婚照。在近代戏曲史资料中,还保存有爱照相的郎锦堂和当时名伶吕月樵的照片。据《淮安文物保护单位大全》介绍,郎静山13岁即开始玩相机,此后90年相机就没离过手。他开创的集锦摄影,把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巧妙融为一体,摄影中有绘画,绘画中有摄影,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独特的艺术,其巧妙与唯美令人叫绝,成为郎静山独有的摄影风格,载入世界摄影史册。“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对于摄影,他如是说。
1926年至1937年,郎静山曾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1926年,郎静山发起成立“上海中华摄影学社”,这是中国早期较有影响的摄影团体。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之先河。1980年,郎静山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登上了他一生摄影事业的巅峰。
由郎静山故居正门而入,从南向北分布着三栋房屋,其中南边两栋房屋为展厅,门旁都悬挂着木牌,上书“郎静山艺术人生”。最南侧展厅设置了“淮水童年”“静山摄影”“台湾岁月”等文字展板,讲述了一代摄影大师的成长历程;悬挂了郎静山的部分摄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屋有一玻璃展台,展出一副郎静山曾使用过的眼镜以及三台古董相机。北侧展厅主要展示了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其中风景摄影作品似水墨画一般,富含诗意。两处展厅之间有一尊郎静山的铜制雕像,身着长衫,怀抱相机,头部微倾,温文尔雅。最北侧房屋则还原了郎静山的起居室,有四柱木床、橱柜、太师桌椅等家具。郎静山故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针织厂用房,70年代改为职工宿舍。据了解,解放初期,故居后厢房还住有一位郎四奶奶,娘家姓赵,一般不与人来往,偶尔半开屋门小觑片刻,终日以饲养猫儿为乐,生活所需全请邻人代办,连猫食也不例外。
郎静山故居是郎静山12岁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对其成为世界级著名摄影大师具有特殊的启蒙意义,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价值。2009年6月,郎静山故居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因内部维修需要,郎静山故居于今年4月13日开始暂停开放。
融媒体记者 黄煌
通讯员 徐爱明 田莹 赵欣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
责任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