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白马湖畔,大片稻田已经泛黄,籽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儿,微风拂过,只有叶片轻轻摇曳。
10月15日中午12点,洪泽区岔河镇岔东大米基地的20000亩水稻开镰。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割稻、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不一会儿,收割机就“吃饱”了,出粮口对着田边的运输车哗哗“吐”出稻粒。
“你看这稻粒,多饱满!粮食丰收,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洪泽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兵早早来到现场,捧起籽粒饱满的稻谷笑着告诉记者,这片是岔东大米的核心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大约7610亩,亩产700公斤左右,“我们的大米晶透亮澈,入口香糯。家里蒸米饭,不进门就能闻到香味儿。”
聊起“岔河大米”的香,绕不开岔河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马湖的湖泥被一次次翻上来用作生物有机肥料,有效改善了农田土质,再加上我们坚持使用有机肥料,使岔河农田土地更加肥沃。”陈洪兵介绍道。根据相关检测,岔河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其他地方的3—5倍,在这里种植的大米富含蛋白质、粗纤维,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钙、铁、锌、硒、镁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出普通稻米0.5—3倍。
除了好水、好土,“岔河大米”的美味秘诀还离不开“两大法宝”,那就是有机绿色种植和标准化管理。“以前都以为种地不打药、不上化肥,产量就没法保证。但事实证明,科学种植才是高产的关键,大米品质也有保障。”陈洪兵以稻鸭共作举例,“家鸭把稻田里的害虫、杂草都吃光了,它们在田间活动还能起到搅水、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家鸭粪便也能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
记者了解到,“岔河大米”选用优质食味迟熟中粳软米品种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9308等,通过稻鸭(蛙)共作、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秸秆堆沤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得益于此,去年12月,岔东绿色食品的岔东大米碳标签正式启用,这也是苏北首张碳标签评价证书,足以佐证“岔河大米”的“含绿量”。目前,岔河镇已创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3.27万亩。
除此之外,“岔河大米”还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稻米产业运行质效。“以前都是各种各的,质量参差不齐,产量还低。现在我们实行‘统一育供秧、统一耕整地、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机械植保、统一施肥、统一管水、统一收获运输、统一烘干收储’的‘八统一’管理,大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高。”陈洪兵说。
别看“岔河大米”如今香飘万家,但曾经由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几年,岔河镇紧紧围绕“岔河大米”大做巧做文章,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作用,拓展稻米上下游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链,在大米加工环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同时,该镇还以稻米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业+旅游+文化+品牌+农耕”的思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岔河大米”品牌。
走进洪泽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刚下生产线就被搬上货车,运往各地。“前两年我们引进了新的设备,这套设备能对米粒的完整性严格把关,包括大小、颜色等,经过3次筛选,确保出厂大米优质可靠。”陈洪兵说,随着“岔河大米”品牌打响,岔东大米销售十分火爆,不仅畅销南京、苏州等省内城市,还进入河南、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外市场。
一亩亩肥沃良田搭上了科技快车,稳产增收;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涌动着生机;一处处独具魅力的旅游项目精彩纷呈,迎接八方来客……“岔河大米”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稻”路。岔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镇还将继续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科技含量,不断擦亮“岔河大米”金字招牌。
融媒体记者 黄育举 孙东 孔雪
通讯员 张雪薇
融媒体编辑 袁玥
责任编辑 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