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一任务,以产业集群建设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全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积蓄乡村发展动能,以加快推进共同富裕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积极探索具有淮安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采用的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今年每亩地玉米产量在1000斤左右、大豆在250斤左右,相当于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增加一份大豆的收成。”近日,涟水县涟城街道林码村种田大户郭伟说。
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3.59万亩,占耕地比重达77.2%;在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85.2%,位列苏北第一。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在1024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98亿斤以上;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155万亩、480万吨;生猪年存栏量、出栏量稳定在155万头、250万头;家禽年存栏量、出栏量稳定在2400万羽、7600万羽;水产面积、总产量稳定在55万亩、30万吨。
以现代设施农业“双十双百”示范工程为抓手,统筹各类资金1.9亿元,用于农业设施补齐短板、更新换代,设施蔬菜、渔业水平分别提升至50%、59%,畜禽规模养殖化率提升至84%。出台《淮安市农业设施所有权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授信贷款超6000万元,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全省农业“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力量。
今年上半年,夏粮生产迎来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淮阴区获批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产业集群发展加速突破
“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新农人的责任和义务。”淮阴区“90后”新农人丁蓉蓉说。
丁蓉蓉是江苏省规模化种植冰草第一人,我市“红色主播”之一,8年多来,她带领团队持续探索产业升级、推广有机农业,让冰草基地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热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
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聚力打造稻米、小龙虾、畜禽、螃蟹、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稻米、小龙虾、蔬菜、生猪、肉鸡、淡水鱼、螃蟹、食用菌8条全产业链,重点实施小龙虾和稻米攻坚提升行动,推动两大产业率先突破成势。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居全省第一,年加工能力超5万吨、冷储能力超10万吨,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连续9年位居全国水产类榜首;新建优质稻米核心基地22万亩,规模化育秧种植面积超100万亩,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中国生态籼米之乡”称号。
农业产业不断建链、强链、补链。我市招引建设一批有分量、前景好、效益高的农业“加新高”项目,2023年总投资破百亿元,其中五大特色产业项目占比超60%,卫岗乳制品、雪榕现代食品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达效。同时,统筹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00万亩,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385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至82%。
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道路整洁、风光优美,附近还有休息娱乐的地方,没事和邻居一起打打牌,乡村生活真是大变样。”清江浦区和平镇唐庄村村民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注重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建设,深挖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具有淮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运南片区、白马湖片区、黄花塘片区获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片区,70个村获批第一批省级和美乡村。全市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统筹实施“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所有涉农村居实现公厕全覆盖。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显著。自2022年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启动以来,我市重点围绕农地、道路、水体、镇区、园区、社区、村庄内外和集体资源资产等“七空间一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仅此一项就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增收3.19亿元、村均28.25万元,2023年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平增幅超45%。同时,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动,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82元,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三。
融媒体记者 刘梦 杨帆
通讯员 冯柄衡 马林 范宝雷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