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出发,创新纯电动BMW iX3的绿色之旅

【环球网汽车报道】一个是造车“百年老店”,一个是万亿市值“独角兽”,二者因为新能源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宝马集团、华晨宝马与宁德时代给出的答案,是共同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6月28日,在华晨宝马的邀请下,一场绿色领衔探索之旅,在其动力电池所使用的电芯“诞生之地”宁德时代徐徐展开。

作为一家具有百年造车经验的品牌,宝马一直致力于实现车辆使用环节的零排放和低能耗,同时还将碳减排拓展到从供应链、生产到回收的整个车辆生命周期;而在与宁德时代的强强联手下,BMW iX3便是双方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佳作。

当纯正驾驶实力与全价值链的可持续相遇,才是一款纯正的电动汽车该有的样子。

携手创“绿”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是未来豪华必不可少的属性,宝马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核心战略方向。BMW iX3便是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可持续理念践行者,可以说,BMW iX3从生产设计之初就贯彻可持续理念。

在产品设计理念上,BMW iX3的驱动单元采用励磁同步电机,不使用稀土材料,降低了对稀有金属资源的依赖;在生产环节中,不仅所有零部件均使用安全无污染的原材料,并且全部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且仍不断优化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循环能力;其动力电池车间采用先进环保的绝缘漆喷涂设备,可以实现喷涂材料的高效回收。

作为宝马重要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积极布局可持续发展生产线,为BMW iX3提供第五代动力电池电芯,包括原材料可持续、100%绿色电力生产、采用循环包装等措施,践行者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真正将BMW iX3打造成为一款“绿由芯生”的创新纯电动汽车。

同时,宝马一直致力于寻求使用更高可回收和可再利用率的材料。目前,宝马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经销商高压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流程,还搭建了电池码溯源管理系统,所有国产和进口电动车的电池信息都传送到这个专门的溯源平台,对电池从生产直至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追踪,并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

事实上,对于一款本身排放清洁的纯电汽车来说,三电系统、尤其是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可持续,是亟待改进和提升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宝马与动力电池提供商宁德时代达成共识,从源头创“绿”。

eDrive驱动未来

当然,BMW iX3的魅力不止于此。在将绿色出行向全价值链延伸的同时,宝马始终为消费者带来“纯粹驾驶乐趣”。因此,如何打造一款既是真正低碳环保、又产品出众的纯电动车,才是作为一家百年车企的发展方向。

而这种纯粹的驾控体验,在驾驶过程中方能体会个真切。

从福建省宁德市到浙江省松阳县,300余公里。一路途径高速、城乡道路和盘山公路的全场景路况,BMW iX3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艳。

得益于宝马第五代BMW eDrive电力驱动系统技术,凭借集成化、轻量化、可扩展、和模块化的技术优势,实现了93%的电机效率和高达50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平均每百公里电能消耗仅16.7千瓦时,在全路况下依然表现游刃有余。

BMW iX3特有的能量回收方式也为驾驶者提供了新的驾驶乐趣选择。在D模式下,车辆具有怠速行驶的功能,让习惯于汽油车驾驶风格的客户更加易于上手;而将档杆左拨至B模式,车辆特有的高强度能量回收方式为驾驶者打开了全新的乐趣——大部分情况下通过加速踏板的收放即可控制车速,完全可以做到“单踏板”随心所控的新体验。

驾驶过程当中,BMW iX3会根据实时能耗、车辆驾驶模式、路况及导航路线能耗水平、用户驾驶习惯等多种因素预测即时可达续航里程,为驾驶者提供可靠的里程信息参考。车队进入浙江西部山区后,剩余续航里程数据随路线起伏实时调整,在下山路段中更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回收能力,仪表盘上的剩余续航数字不降反升。6月底的浙江,梅雨季节来了一个回马枪,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倾盆大雨,即使是在这样闷热、湿润的环境下,BMW iX3的电池包依然表现出众,不仅热管理游刃有余,续航也同样令人欣喜。

当然,宝马的创领不止步于此。BMW iX3搭载宝马最先进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Pro,它包含25个传感器、摄像头和雷达,以创新科技提高整体出行体验,确保用户驾乘安全与舒适性。此外,BMW iX3提供无线连接Apple CarPlay,并集成了如天猫精灵、QQ音乐、喜马拉雅音乐、西瓜视频等应用,与客户的数字化生活无缝连接。

绿水青山,悠悠自然。在这一场绿色自然之旅中,BMW iX3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真正与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理念相契合。作为合资豪华品牌中最早开启电动化、最早与宁德时代建立合作、积极拥抱电动化的企业,宝马的“绿电”之路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淮网,淮安网,淮水安澜,淮安新闻,淮安美食,淮安人才,淮安房产,淮安家居,淮安汽车,淮安教育,淮安旅游,淮安分类信息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

 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